|
.文/ 云南玉溪 赵家毅
欣羡仰慕宋代的文同、元朝的赵孟、清朝的郑板桥、晚清的吴昌硕、近代的蒋凤白,潘光华等画兰竹大师笔墨的灵秀精髓,以墨竹为依,穿过千载清风相聚——
蒋凤白,现代著名书画家。画坛巨擎潘天寿的高足。擅写意花鸟、山水、人物,书法亦精。其中尤以水墨兰竹之作,享誉中外。其作品能融诗、书、画、印于一体,用笔刚柔并济,用色高古典雅,自有一种幽情逸韵之风。而风白先生亦不负潘天寿嘱托,为画好兰竹,在自家前院后庭遍栽青竹、兰草,伏案之余就精心料理这些兰竹,细细揣摩兰竹的形神,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都溶进了兰竹里。
难怪潘光华教授擅长学习书画艺术 ,主功兰竹 。其作品传统功力深厚,笔墨精练、气韵生动。几十年如一日,坚持画兰竹石,走万里路,读万卷书,追求国画(兰竹石)的至高境界。兰竹是中国画创作的基础,潘教授画兰竹,不仅是对自然的描摹写生,更是他清雅淡泊的人生写照。
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文人都爱竹,蒋凤白,潘光华亦然。自2000年重拾画笔,潘光华画兰竹石启蒙老师蒋凤白,潘光华与兰竹结下了不解之缘,他说他欣赏竹的刚正不阿。名师出高徒,艺精靠磨炼。鉴于自己曾有过画素描绘图的经历,潘光华大胆尝试临摹蒋凤白,郑板桥的兰竹石,把两位大师画兰竹石的技艺和谐的收纳在自己的画作中。
潘光华所作兰花,多以兰、竹、石为题材,且善用清人的逸笔水墨,表现出文人画特有的明澈醇雅、意气萧散的清冷之气。
潘光华数十年如一日,习画和习书并重,不过他的画早已声名卓著,炳蔚兰花界。于兰画之外,潘教授的书艺文采俱称精妙,尤深于书道。尝见他的书法作品(尤其是画上的题跋),自作诗文,洋洋洒洒,一气呵成。从绘画创作来看,这当然是出于深化作品的思想内容、开阔其艺术境界之需要,也是丰富艺术形式之所需。笔者在这里或无意作为书法家,但正是他在退休二十年内,创造出不少优秀的书画作品。由此我们可以见到他那宽厚扎实的书法功底,非修养有素者绝不能达此境地。潘教授不仅是兰花界泰斗,还是文人画家,也是学者型的书法家,所以,他的书法“纵横曲折,无不妙契古人”。其可贵者,细审理脉,作品中更萦绕清新秀逸、雄强豪健的情趣和气度;具有强烈、率真而又炽热的感情色彩。
由于被潘教授作品中浓郁的文人气息与恬静的精神境界所感染,我带着对一位有着极高品格追求国画兰花界泰斗的充分敬意,开始从个案探究与风格考辩的角度,研究并梳理潘光华教授的艺术经历与创作轨迹。有序梳理之下,我发现,一方面由于潘光华有着丰富的兰文化阅历,深沉的哲理思辨,厚重的知识涵养,因而其作品毫无矫揉造作之感,并投射出一种同时代泰斗所不具备的高贵精神品格。另一方面,由于潘光华深受国兰文化影响,尤其受到绘画气格的滋养,并得到蒋凤白等大家器重并亲授技艺,因而从绘画语言与笔墨技巧层面便拥有了极高的学理性与体系化。因而,方使得我们在品读潘光华教授兰竹作品时感受到其诗、书、画相映成趣之妙,进而体味到其作品中现当代泰斗较难做到的诗书画相得益彰之趣。
谈到画品问题,潘教授说:“ 作品是人品的物化,没有高尚的人品,便没有高尚的作品。而兰花的“品格高洁,气清质秀,潇洒脱俗”,“情操美,品性美,神韵美,内涵美”,“气清,色清,姿清,韵清”,“高洁,流芳,顽强,自爱”……,这些都是文人引以为自喻的,也是他们修养德性所追求的境界。所以诗人画家要有好的作品,必须先修好德。”现今有许多画家,不愿在传统笔墨基础上下功夫,而一味追求技巧上的“创新”,到头来,只能是误入歧途而不自知。“磨刀不误砍柴工啊!”潘光华对此感慨不已。为此,他常要求我小儿画兰要端正学风,让小儿明白,在艺术追求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。
因为潘光华教授最喜画兰竹,倾尽心血二十余年专攻其道,以全部的身心浸润其中,爱屋及乌就连客厅,居室也挂有兰竹石画。这样栩栩如生、高贵典雅的芝兰劲竹,可登庙堂之高,可立江湖之远,无论陈列于楼堂馆所,还是悬挂于兰人居室,都是提升气场、营造氛围、表现高洁意象和兰竹气质的尊贵墨宝。事实上潘光华的梅、兰、竹、菊作品,得到了兰花界的广泛赞誉与喜爱,被广泛兰友收藏和陈设。常常有人问潘光华教授,“您的作品很美,价格也很昂贵吧!”潘教授回答说:“我的作品从不卖钱,是文友、熟人、兰友们之间一种文化交流活动的载体和感情交流的一个载体。”原来,潘教授的作品尽管尊贵无比,但却从不待价而沽。只要投缘的兰友相请,他都会应诺作画相赠。在如今市场经济大潮滚滚、社会利字当头的时代,这是一种何等高迈的情怀!
详观潘教授之兰竹,细品潘教授之人格,方知潘教授之兰竹,实为其精神之写照,高度契合了梅、兰、竹、菊“四君子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追求与精神定位,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人的精神坐标。
四时不谢之兰、百节长春之竹、万古不移之石,千百年来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由衷喜爱,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”,“日进斗金,不如室雅兰香”,兰竹石,承载了中国人民对高洁品质的礼赞与寄托。对兰、竹、石千锤百炼的写意升华,正是潘教授对“真、善、美”矢志不移的追求。高风亮节、心正气清、凌寒不凋、晚节不渝,潘光华教授的兰竹承载着顽强、坚韧、正直、虚心的精神品质。因此,潘教授的兰竹,得到了广大兰友的喜爱。记得潘教授曾跟我说:“我的兰竹孕育于华夏文明,脱胎自传统绘画,来自于兰花界,也应当回报于兰花界。希望我的兰竹能走进千家万户,就是对我艺术追求的无上荣誉!”旧时王谢堂前“竹”,“栽”入寻常百姓家,美哉!善哉!
|
|